您所在的位置: > 资讯>
以中医药之智谱写万世华章 中医战略学家——杨俊耀
2024-02-20    来源:互联网

【献礼两会特别报道】

以中医药之智谱写万世华章

中医战略学家——杨俊耀

2ef08ea86fe5648f8428d55d9ca9e9a1

为全面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和“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以及“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

【献礼两会特别报道】在中医事业发展中,守护人民健康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医药传承人中医战略学家——杨俊耀。

IMG_256

IMG_257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杨俊耀医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精于医理,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尤其擅长诊治内、妇、皮肤科疑难怪病重症,虽常临繁证而心中自有平仄,屡起沉疴。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杨俊耀将中医整体辨证观念细化到证的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五性。杨俊耀成为当今在全国中医出诊第一人,打破了中医不出诊的先例。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多病杂陈”的临床与应对。其行医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天南海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每年受邀到各地出诊时间达近300天,被人称为“空中飞人”,是位名副其实的中医药战略学家,是中医药战略领军人物。

IMG_258

IMG_259

他立志传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文化,为人类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在2005的时候论述了《有关西医学的循征医学将更会向中医学学习和靠拢》。在吴仪主持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中医药大有可为》,如今都得到一一应验。他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中医药发展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加速国际化的机遇。积极构建民间中医分类发展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融入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是国人的使命与担当,更是体现了医者的大爱仁心与大美情怀。杨俊耀作为中医药战略学家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德而且具有极高的剖析现象的天赋,近年来在中医界取得辉煌的成绩:学术论文被多家国家级核心期刊登载:论文《CRF应选择中医治疗》入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第六卷159页;《治湿热首当辨证分型立方遣药贵在对立统一》入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杂志》第50卷第1页;《如何理解中医药治疗疼痛》入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创新发展》第866页;《中医药继续教育旨在重塑德艺双馨的上医》入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第25页;《拒绝伪科学的诱惑远离药源性的侵害》入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第567页;《治疗习惯性便秘不但要审证求因更贵在对立统一》入编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22页;《论医道论医改》入编中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经典》第480页。

8939ba152c0385d63dffcb1008e4b97

IMG_260

IMG_261

天空依旧美,梦想仍纯真。杨俊耀获得了当之无愧的肯定,收获了众多荣誉:2005年8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05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派遣作为中国中医学代表到东南亚诸国及地区进行讲学与临床技术指导;2006年7月被聘为《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二届编委;2007年7月被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卫生产业大典》编委;2008年8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治未病”讲师团讲师;2009年11月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聘任为《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学术顾问;2009年4月当选为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2009年12月经中国国际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初审和复审合格,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破格提升为主任中医师;2010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做客央视•华人会客厅•中华名医栏目;2011年3月当选为运城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2011年8月做客央视•养生频道•《名家.精英》高端对话访谈栏目;2011年8月所创办的杨氏中医肾病研究所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医疗卫生行业十大品牌单位;2013年8月16日杨俊耀先生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推荐与委托正式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的编委;2013年11月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盛会。其学术论文《CRF应选择中医治疗》入选《创新驱动中国梦一第十届中国科学论坛成果荟萃》;2016年3月被增聘为中央机关老干部健康顾问团首席专家;2017年评选为《科技与生活》年度人物;2018年荣登《硅谷杂志》及另外十多部国家级科学发展文献封面人物;同年12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圆满成功地举办了“杨俊耀医师中医临床治疗学术报告暨新闻发布会”,时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西苑医院等部门的各位领导、著名专家和学者及国家级主媒体新闻界记者30多人出席了会议;2019年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并正式入职中科院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IMG_262

IMG_263

尤其是2005年著的巜湿热证的证治》一文,打破了北方燥,南方湿的传统观察点,提出了湿热致病的特点和范围扩大及应对方法,是应对疾病谱的变化而总结出新的理念,是对湿热病辨证论治水准的创新、提高,可谓之是中医药学史上的第三次变革。再则《CRF应选择中医治疗》曾入编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与党和领导人重大理论文献同刊。2020年元月23号~元月25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甚或是唯一的一个对所谓的“新冠肺炎”救治作出了前瞻性判断并指出了正确的救治方向。2021年初被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共同指定的宣传媒体——《第一健康报道》特聘为“健康中国行动·健康宣传大使”!同年2月份与12月份且又荣获国家“十四五”重点课题科研二个一等奖并担任该重点课题组分组首席科学家。尤其是其主持研究提出的微循环障碍治疗法完美的结合了西方先进的微循环理论科技和中国的草药技术,解决了阻力流动制约的问题,使现今人类多种疾病能够得到治愈。他创建的微循环治疗法是将浑浊的不健康的失去营养均衡的血液体液改造成有利于人体生命的健康的血液和体液,使人体气血循环畅通有序,从而完成正常的合成转换和代谢,同时向难以到达的组织器官和身体末梢输送养分,使它们恢复原有的生命活力,不得不说微循环障碍治疗方法是一个崭新的医学概念也更是医学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2022年3月誉为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创新培训班特聘专家讲师;同年4月受聘于北大元培工匠高级智库客座教授以及在本年度中由《“十四五”国家中医药杰出人才》编辑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网等中央主流媒体共同举办的“中医战略科学家”评选活动中,与屠呦呦、张伯礼、李佃贵、唐祖宣、石学敏等九位一同被授予中医药杰出人才“中医战略科学家”荣誉称号。

IMG_264

辨伪存真穷医析理

杨老师不仅在医学上硕果累累,而且在医学认知、理论研究、医德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认知,已不单单是医疗技术的革新,而是医学观念,认知层面,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但无论怎么说,在他身上演绎了:学科交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医学创新的生动一幕!

IMG_265

杨俊耀始终认为,无论哪一行,只要勤奋学习与刻苦研究学术最终都会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且许多人都会达到同等级的标线,成了不分仲伯。如是要想再分出高低,关键还是在于靠一个人所拥有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多少来评判,爱心是动力,责任心是态度,事业心是目标。尤其是在医学领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医德与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敏感性和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等等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还应具有“三心”才可使然!故此,多年来在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中,一直抱着医者父母心的境界和力求拥有高超的医术追求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以术乐百姓,德善后世的愿望和追求为广大患者及家人解除痛苦。是“三心”让他取得了治疗疑难重症和“多病杂陈”的显著成就。

IMG_266

祖国传统医学疑难病证与现代难治病在概念与范围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疑难杂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杨俊耀认为,中医中药治疗疑难重病和“多病杂陈”疗效固然肯定,但世上无神医,天下无秘方.诊病如量体裁衣,亦即是,疾病因人体质不同,易感邪气有别,发病证型有异,疾病还因时间变迁呈阶段性变化,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之差异,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这就要求必须具有,既是生物医学家,同时也应是医学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合格中医生,对患者疾病产生的原因、患者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且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风险性、医疗效果断定的困难性、医生对病人所担负的法律责任,故此,任何远程性医疗服务都是骗人违法的,尤其是网上诊断、函购寄药等也是医疗行业中的害群之马之一,因它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不仅给人的健康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更具文化破坏力,愚弄了信奉科学,崇尚专家和舆论的社会大众。

IMG_267

杨俊耀在抗衰老方面也很有见地:方无大小,药不在贵贱,只要能治了病,便是好方好药。人参能吃死人,大黄也可救活人。方药必须与病证相付,才能治病疗疾,才能让人类益寿延年,否则弄巧成拙,反成其害。药物若孤立地看待,仅具有单纯的一般属性,也就是说,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势必亦决定了其相关药用的独特性。当中药离开了中医学理论的指导,违背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和君、臣、佐、使的原则,不顺从升降浮沉和气味归经之趋向及不晓药物的剂型剂量改换的应变时,它就如同商品离开了流通领域后一样,也就再不是“药”了。

他还认为人类健康与长寿之奥秘关键是在于其身体机能状态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建立,而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应是身体机能状态能否始终成为良性持续循环的先决条件和主要因素。这里的外环境因素单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心理情志和参与社会活动时的个体特有行为以及在接受保健和疾病治疗过程中因条件和诊疗技术之不同而言;内环境因素其不外乎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百骸、气血津液等有形实体。先从外环境因素而讲,由于人类乃是地球上进化层次最高的动物,层次越高,运动形式亦就愈复杂。复杂的运动形式所产生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表现较之其它任何动物一方面要强烈的多也丰富的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人类的精神心理应急与应激能力特别强!人体哀老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近代许多医药学家虽然对此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不尽人之所望!我们应科学地理解中药,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势必亦决定了其相关药用的独特性。

IMG_268

修合自守存心天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翻开杨老师这本厚重的书,坚毅带着和煦,沉默中带着力量。读罢,久久不能释怀!

生命如同寓言,价值不在长短。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意义。医学,其实就是两个字而已,医学之路本来就是一个高峰连着另一个高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他永远牢记在心头的誓言。杨俊耀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心态,勇往直前沿着医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上下而求索,为“健康中国”不留余力。

他心系祖国中医药发的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医药发展有如下见解!

如何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各方应该如何做好中医药发展工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一、中医药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宠儿

任何医学它都具有社会属性这一重要法则。西医学模式因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片面性、被动性而不自觉的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防治并举的基本原则;虽然西方医药学注重的生物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种和抗菌药物三个主要武器,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自身的进步,生物学模式所固有的片面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21世纪的时代,由于社会公众的医疗保健发生了变化,保健强身成了社会风尚。而西药因其副作用不能作保健品长期服用,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病、疑难杂病成为健康主要问题的时候,它就越发显的无能为力。

生物医学从病因、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但出发点是纯生物学角度,即病因仅强调生物病因。宿主仅从生理和病理学角度考虑,环境仅重视自然环境的改变,分析问题多用微观分析方法。但医学是有社会属性的,是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离开田园生活,进入工业和服务行业,紧张的环境,激烈的竞争,加快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更易患精神心理性疾病。美国家庭医学会估计60%的就诊病人与精神心里应激有关。应激又反过来产生有害的生活方式,如酗酒、酗烟、饮食不节、消极情绪或匆忙慌乱,这些也促进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等疾病的发生,对于这些症状与疾病,西医药学的诊断及医疗已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了!相对而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之所以有非凡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其它医学体系所不具有的(简、便、廉、验)实用性、(知微见著的)能动性、(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前瞻性、(原始病因与继发病因因果可互为转换的)动态观。而这些特有的医学体系的实用性、能动性、前瞻性和动态观这些独特的优势因素,在客观上已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应,中医药的发展与人类健康的保障层面关系将更加贴近,中医药的发展也成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若着重地把中医药廉、简、验、效作为标杆来宣传有损中医学之功!

由于社会公众医疗保健观念发生变化,各种天然药物以及针灸、按摩等自然疗法受到全人类的欢迎。加之,作为我们国粹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吸引了海外众多医学人员来“取经”,然而,祖国医学的精华和历代医家的丰富治验,存在于浩瀚的医学医典著作中,这些经典医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词义深奥,语法复杂,若无扎实的古文学基础,就难以登堂入室,领会经旨,掌握其要。那么,来自于西方国度的学习人士,对于我国传统医药学这一博大精深、根深叶茂的民族瑰宝,也不过能学习掌握些皮毛而已,他们也许只能学习一些相对简单易掌握的如针灸、按摩之类,他们在掌握这些所学到的技能为其本土民众健康服务时,同样也不自觉地扮演了传媒的角色。不言而喻,受其服务的本土民众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了解更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IMG_269

其实要知:

1、中医不是有些人常讲的廉、简、验、便一句话就概括的事,那是对中医的理解的太肤浅甚或是曲解,事实上中医才是世界医学史上无可比拟无法替代的一门最先进最科学的医学。它非常的博大精深,根深叶茂,对人类的许多重大疾病及疑难重症疗效是非凡的。

2、中医病因学的原始病因与继发病因,体现了病因的动态观,这种动态观是将先贤名医知微见著的高超诊疗手法和提倡“治末病”的具体升化,笔者本人始终将其理解为:一是它揭示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并产生某些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肿瘤,结节等等),又可能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和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复杂证候。笔者将其命名为第三病因及多病杂陈。面对即将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复合证候,就应该医者在辨析复合证候尤其是在区分某些多级复合证的各个子项证候之主次时,绝不可被症状表现的明显与否所左右,因为尽管是临床十分突出的“显证”也并非是全部都是该复合证候的主流所在。反之,有时在多级复合证中起主观作用或决定作用的或即将发挥主导作用的证候;却是目前症状不明显或并不十分突出的隐证或半隐证。所以,在多级复合证的本证辨析时,必须注意在明显的证候方面,还可能潜存着更为重要的,但因其症状目前尚不明显,表现还不突出而被医者所忽略的某种潜隐性证候;二是它同时揭示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其有固定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易趋性,从而使医者及时考虑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预防性或阻断性治疗措施,以尽可能地阻止或减少各种严重性的继发性证候。概而言之,医生在立方遣药时,不尽是有近期疗效,还有远期的疗效。

3、针对许多疑难重症廉、简、验、效”的这些实用性方法犹如蚂蚁撼大树,心有余而力不足。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由于其概念笼统,它可以因时代、地域、医学体系、医疗条件、医疗水平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异,但就将其归纳,不外乎以下五点:①病程漫长,久治不愈;②怪病奇证,症状奇异;③病机复杂,辨证难明;④用药困难,治疗棘手;⑤因医源性、药源性导致的失治、误治而迁延成的宿疾顽症。祖国传统医学很早提出的“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证多属现代难治病的范畴,虽然对疑难病症的概念未作出统一定论,但一般以其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病机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辨证难明,治疗棘手为主要临床特点,与现代难治病在概念与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具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乳水交融的特点,它与孕育其母体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泛汲取了《周易》及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当时的哲理、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进化层次最高的人展开的,并十分自然地把考察对象置于运动变化之中,当作一种动态的过程来研究,再加上这些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告完成的,而是经历几代、几十代持之以恒的努力,反复多次的实践和认识的反馈和修正才渐趋成熟的,它与一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知道,研究对象的层次越高,运动形式越复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就越高。还原、分析等近代西方研究的主体方法的局限性就暴露的越明显,所适用的范围和意义就越小。

IMG_270

基于上述的认识

临床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疾病之所以疗效卓著,屡起沉疴。关键是医者能首辨虚实,變理阴阳,其特色乃汲取古方之严谨,经验方之灵活,民间单验方之特效,把古方、经验方、单方、草药溶为一炉,且注重”临时制宜,随症加减,而不是那些针灸、艾灸、刮痧、牵引所不能胜及的。

另外,人们一般容易理解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重视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学机制,但却往往忽视了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科学还兼有社会人文科学的某些特征。名医朱震亨指出:“若妇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遂成隐核”。……数十年后为疮陷,名曰奶岩(癌)。《格致余论》意即家庭人际关系紧张,久之可引发乳腺癌。《素问.疏五过论》亦认为“故贵脱势”,“始富后贫”等个人的社会角色的改变,都可引起严重的身心病症,触角深入到社会人文科学属性。通过学习和观察发现哪些高级别的名医他们的临床思维踪迹,基本上就是遵循着先有演绎,后有归纳,法惯“一元论”,从现象的不同组合来判断现象证候的特异性质,随之,建立一套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的综合认识。换言之,在诊治疑难病证时首先善抓主证的同时,再通过对症的客观指标的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作为基点,以生理结构定病位,以生理机能障碍邪气性质定病性,剖析病理、正气盛衰,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脱立孤立和隔绝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传统医学的深度与广度。

其实要做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在临床上还要理解体质与“证”的固有相属性,体质与“证”的潜在相关性,体质与“证”的从化相应性,同时也要明白中医病因的认识,必要时还得借助于实验、分析和微观等方法对病原体进行具体了解,建立一套“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的综合认识。在临床具体的实践中,是要紧紧抓住“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注重主证的同时,通过对病症的客观指标的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以生理结构定病位,以生理机能障碍邪气性质定病性,剖析病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以多途径、多环节的调节方式使机体气足血流、气通瘀行、塞散经络畅顺,最终以调动人体巨大的自身调节与储备潜力,使人体重新获得新的动力为转归,达到邪去正复病愈之目的。

IMG_271

三、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医者掌握“懂、通、熟、精、化、神”这几个层面,而仅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或、推拿、按摩他们代表不了中医人

中医药学同其他的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哪么就要求研习者,不仅只是认识,还要掌握,更是要能驾驭它。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执业中医师,都不仅要有雄厚的中医中药学基础功底和熟练掌握中医各科知识,在临床上要以祖国的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运用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手法和思维方式还要借助现代医学中的检验手段,通过演绎与归纳,做出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得出初步的近似于正确的病证判断。如果是一个不具备这些职业道德和基本技能的中医生,大有假医、庸医之嫌!

至于要求程度较高的中级医师,在临床上要能以“哲学思辨”的观点,遵循“病证相结合”即“治病求本”的常规原则和“三因制宜”的变通法则,抓住“扶正”与“袪邪”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近似合理的解决疾病的方案来,否则就会让患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会为哪些反中医者留下口舌之柄。

最后一种就是作为一个中医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要求的层面更是不一样,即能从病证中的纷纭复杂、姿态万千的非特异性外部症象中洞悉出每个病证中内在病机及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的发展变化来,能根据目前的情况,对病情及预后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并能提出较为客观且科学的包括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方案,如果做不到这些方面,就不应该算是真金白银,而是名不符实,被大家戏称为的哪种”专家”、”教授”之流了!

比如CRF目前的中医治疗方法虽已提升到辨证分型施治这个阶段,其疗效虽比西医药显著的多,且费用相对要低的多,但充其量这些都还是处在初中级阶段,远还没有达到高级阶段,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若是要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让众多的患者乐于接受,还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而参与这一方面的研究的医务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件,即:

1、首先必须是熟知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检验学的全科医师。就CRF病从西医视角来说,该病不仅牵扯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而且涉足于心血管、血液、神经、骨骼等系统等脏器的损害及内分泌等学科;从中医上来讲,该病同样可涉及到五脏和胃、肠、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即内、外、皮、妇、骨等学科。换言之,不仅要强调辩证分型还更要注重整体观念,即要将人体可视为四维体来认识,因为客观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着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中医学的证候也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即:一是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结构层次,或也可以理解为螺旋式的结构层次;二是以时间等因素为坐标的连续式层次结构;三是各脏腑之间的证候有则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层次结构;四是处于连接层次的各证候之间,不仅具有相邻的关系,而还有相继的关系。

2、这里的中医全科医师不仅要有雄厚的中医学基础功底和熟练掌握中医各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了解一些边缘学科和现代检验医学的知识,达到全面中有突出、宏观中显微观等高素质的人才。

3、具备了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势必会从辨证分型和整体施治并借助现代科学之翼的新的起跑线上对CRF的中医治疗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研究出理想的方法来,也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才能在中医中药治疗CRF病中,不仅能做到对该病证的知常达变,掌握该病证的五性(即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而且在辨析CRF病证时同样会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认识原理,探析出CRF病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有了对CRF病证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的认识观,能先从非特异性(普遍性)的视角对CRF病证这一矛盾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且能从纷纭复杂、姿态万千的非特异性(普遍性)外部症象中洞悉出CRF病证这一矛盾事物内在的病机及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的发展变化等高层面。

4、最后一点,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也必须是具有在医学领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医德与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敏感性与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的人。

四、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

一般来说,证是由病产生的,辨病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规律。

就中医本身而言,就存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情况,辨病是辨证的深化,辨证是辨病的基础,在辨病的原则下辨证施治,才算全面,两者不可偏废。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

在中医临证本身,就必须很好地识病辨证。辨病而施治是认识疾病总的全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后据此进行治疗。辨证而施治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具体规律,而后据此进行治疗。

有人认为中医的精华是辨证施治,那么,只要能做到分析四诊所见,进行二纲六目辨证,就不用辨什么中医的病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辨证施治的真正含意是既要辨证,也要辨病,若仅仅辨证,则只能认识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临证综合表现,不能认识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总的变化。一种疾病就其整体面而言,还是有其总的规律,若不认识其总的规律,只认识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律,哪也是不够全面的。辨证施治并不是可以毫无原则地有是证用是药。

中医的识病辨证的整体观,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也正是中医最大长处。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未能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进行深入的微观的研究,有时也缺乏精确的客观的指标,多半是根据临床观察和直觉检查,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有时不够细致、确切,失之笼统。西医多重视局部形态学的改变,而易忽略其整体性。

IMG_272

五、结尾

笔者之所以能够在中医药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源于自己始终将“三心”作为行医救人中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笔者一直地在认为,无论哪一行,只要勤奋学习与刻苦研究,学术最终都会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且许多人都会达到同等级的标线,不分仲伯,高下难分。如果要想再分出高低,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就是评判的关键标杆。尤其是在医学领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医德和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敏感性与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还应该具有三心。

医为仁术,医者父母心,爱心是动力,责任心是态度,事业心是目标。也正是源于此,自己无论何时都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和论点,为提高中医诊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用睿智弘扬中医,用扎实的医术正名中医,用悬壶济世的心态看待中医。并誓要将中医药学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的博太精深。尽己之力,做一个中医文化世界名片的缔造和传播者,让全世界民众得到中医药的惠及!

[编辑:刘小波1]